学会期刊
      专题报道
      理事风采
      联系我们
  疫病防控

水貂病毒性肠炎的处理措施

发布日期: 2014-5-16 10:06:23 来源: 作者:

    随着毛皮动物饲养量的增多,貂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其中,尤以水貂病毒性肠炎为主,这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。
    该病的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,抵抗力极强,80℃加热2小时才能灭活,能耐受乙醚、氯仿、酸、0.5%石碳酸和胃蛋白酶,0.2%的甲醛溶液24小时才能灭活。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貂和带毒貂,尤其带毒母貂是最危险的传染源。病貂即使康复后,排毒期还可在一年以上。病毒经病貂或带毒貂的粪便,尿、精液、唾液等途径排出体外,污染饲料,饮水及用具,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。此外,也可经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材以及体温计等散播传染。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和周期性流行,传播迅速,全年均可发生。 
1临床症状 
    自然感染潜伏期为4~8天。根据病程,可分为以下几种病型: 
    最急性型:病貂突然发病,不表现典型症状,经12~24小时很快死亡。 
    急性型:病貂精神沉郁,食欲废绝,但渴欲增加,喜卧与室内,体温升高达40.5℃以上。有时出现呕吐,常有严重下痢,稀便中常混有粉红色或淡黄色的纤维蛋白。重症病例还能出现因肠黏膜脱落而形成的圆柱状灰白色套管。病貂高度脱水,消瘦,经7~14天,因衰竭死亡。
    亚急性型:与急性症状相似。腹泻后期,往往出现褐色、绿色稀便或红色血便,甚至煤焦油样便,病貂高度消瘦,脱水。病程常拖至14~18天而死亡。有少数病貂耐过后,逐渐恢复食欲而康复,但能长期排毒。 
2病理变化 
   胃内空虚,内有少量黏液,幽门部黏膜常充血,有时出现溃疡或糜烂,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。重症病例肠内呈现黏稠的黑红色煤焦油样内容物,有部分肠管由于肠黏膜脱落而使肠壁变薄。多数病例在空肠和回肠部分有出血变化。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、充血和出血。肝脏轻度肿大呈红紫色,胆囊充盈。脾脏肿大呈暗红色,在被膜下有时出现小出血点。 
3诊断 
   根据流行病学资料,结合临床症状,可以作出初步诊断,但确诊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。 
   3.1病理学诊断 
   病貂小肠呈卡他性、出血性肠炎变化,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、充血。肠黏膜上皮细胞增大,空泡变性,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。 
   3.2生物学试验 
   采取病死貂的脾、肝、肠管、淋巴结等,按常规方法处理后给健康未免疫的仔貂经口投喂10~20毫升,或腹腔内注射4~5毫升,接种后经5~6天出现剧烈肠炎症状,即可确诊。 
   3.3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查 
   采集典型病貂带有脱落肠黏膜的粪便一份,加入5份蒸馏水,充分混匀,经3000转/分,离心20分钟,吸取上清液,加入等量的氯仿,充分振荡混合,再按上述方法离心沉淀后,吸取少许液相部分,做电镜透射法或免疫电镜检查,如发现细小病毒颗粒,即可确诊。 
4处理措施 
   4.1病死的貂、阳性貂及同群貂的尸体和内脏按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。 
   4.2死亡或扑杀的貂皮,按GB16569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方可运出。 
   4.3扑杀完阳性貂后,对场地、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。场地、食槽用2%氢氧化钠热溶液消毒,墙壁用10%~20%新鲜石灰乳粉刷,笼具可用火烧烤。 
   4.4采取保守性治疗措施时,应每10天检疫筛选一次,及时剔除阳性动物。直至连续两个月没有新的阳性病例出现,才可视为清净场。
 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动物检疫站 渠桂金  053000